私募可交换债近期成为热点,到底什么是私募可交换债,对私募行业会有哪些影响?
截至9月20日,今年已有29只私募可交换债成功发行,另有17家上市公司披露其重要股东启动私募可交换债发行程序。 从数量上看,目前总计已达46只的私募可交换债发行数量远超过去三年之总和;而在规模方面,这46只私募可交换债合计募集资金约为597亿元,是此前三年总和的两倍。 (4)私募机构还可以按照约定的价格将债券转化成股票; (5)当然所转换的股票就是大股东所质押的那一部分。 看明白了没,可交换债券类似于期权和可转换债券,但它们的区别在于: (1)期权和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受到证监会的严格审查(目前我国还不能发发行期权),而发行私募可交换债所受到的监管要少得多; (2)期权和可转换债券是公开发行的,面向全部投资者,而可交换债券是私募发行,面向特定投资者。
可交换债券背后的套利模式

目前关于可交换债券,有一种担心,认为存在以下套利模式: 首先,大股东通过发行可交换债券向私募募集资金,通常可交换债券所约定的转换股票价格要比现在的股票价格贵; 接着大股东在拿到资金之后再参与到公司股票的定向增发,通常定向增发会以比现在价格更低的价格发行。 这样一来,假如这两笔交易都顺利完成,可交换债券最后转化成股票,而大股东又完成了定向增发,那么实际上大股东就完成了一笔没有任何风险的套利——用价低的价格买进新股,然后用较高的价格卖出新股。 有关可交换债券的另外一个担心,是私募可能会在转换成股票之后,大肆提高股价,进入坐庄模式,由此而造成市场的混乱。
不必杞人忧天,可交换债券风险可控
不过从目前来看,有关可交换债的套利和坐庄模式,都有一些过于紧张,甚至是杞人忧天了。 第一,套利模式基本不可行。首先证监会监管你的定增,这可没有那么容易通过,我们以美克家居的大股东定向增发案例来举例。 美克家居于去年12月25日公告称,控股股东全部包揽的公司三年期定增的方案获证监会批复。与此同时,其控股股东美克集团于去年12月和今年1月发行了两期私募可交换债——15美克EB和16美克EB。价格方面,美克家居的定增价为10.57元每股,而两期私募可交换债的初始换股价分别为19.69元每股和21.69元每股。 根据公告,美克集团拟通过定增认购的股份数量约为2798.51万股,而其发行的可交换债若最终实现换股,对应的“减持”数量约为4727万股。这意味着,美克集团实际只减持了约2000万股,就能套现约6亿元,可实现“高抛低吸”的超额收益。 算盘打得虽精,但最后由于种种原因,上述定增未能成行。别拿监管当傻子,他们的工作就是找你们的漏洞。 第二,私募坐庄模式并非不可能,但完全没有必要。私募既然可以通过可交换债来转成股票,那为什么不在二级市场上直接买入呢? 前面已经提到,可交换债的换股价格通常要高于目前的实际价格,并且还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换股——既然二级市场直接买入又快速又便宜,那何必要舍近求远呢? 实际上,尽管相比前几年数量多了很多,但从整个市场来看,可交换债的成交量依然微不足道。 其实,可交换债就是在资产荒和监管风暴双重夹击下的一种金融创新。 对投资方来说,首先这是一种保本保收益的投资,并且将来股价上涨的概率要更高一些。对比涉及可交换债的上市公司股价进行跟踪后发现,以披露拟发行可交换债为起点,在此后15个交易日内,相关公司股价波动的加权平均值较沪深300指数多出3%的额外收益。 以华西股份为例,公司于3月2日公告称,控股股东华西集团拟以所持上市公司部分股权发行可交换债,拟发行期限不超过三年,拟募集资金规模不超过6.5亿元。该消息发布后,华西股份股价在数日内快速攀升,从此前已徘徊多时的7.5元平台一跃站上了9元。 对大股东来说,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融资,不再需要经历监管层的层层审核,大大缩短融资周期和成本。 如果可交换债规模真的能够做大,那么对于私募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。可交换债在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一种私募主流投资模式,长期以来,私募投资一向被冠以以高风险高收益,没有常胜的私募基金,只有突然火爆的流星。 但未来,假如可交换债规模真能做大,那么这种低风险、同时具备潜在高收益的私募交换债或将彻底改变私募生态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内容,仅代表原文作者观点,如版权争议,请联系我们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