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资源约束趋紧、环境污染严重、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,党的十八大提出“美丽中国”和“生态文明”概念。会议上还提到:“十二五期间,中国生态环保投入达到 3.4 万亿元。十三五期间,有望超10万亿元。”因此环保产业未来发展上升空间很大。
一方面,新型商业模式不断产生,近几年国家发改委、财政部力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及PPP模式,尤其在大气、污水及垃圾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融资、工程建设,以及运营维护过程中,应用了 BOT、TOT、运营维护外包或设备租赁等多种 PPP 模式,也有采用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等方式开展综合环境服务,通过区域打包方式进行整体式设计、模块化建设及一体化运营,带动了各地环境治理设施的快速建设及社会资本的广泛介入。
另一方面,生态修复是治理湖泊、河道的为可行的一种方式。同时,生态修复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,因此,在湖泊、河道治理上,可以采取内河全流域治理理念,建设一系列“海绵体”生态系统,通过湖泊、河涌、绿地、等自然元素和雨水花园、渗渠、储水池和城市公园等半人工元素对雨水的吸纳、蓄渗和缓释作用充分发挥其对水资源的调蓄和保护,以此改善湖泊、河道生态环境。国家经济实行“供给侧改革”,将推动环保需求更加专业化、精细化,并能降低传统工业占比,提升第三产业占比,促进新兴产业发展。伴随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上的深刻变革,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,将会减少高污染的增量,甚至随着改革深入,存量也会出现减少,但由于整体排污量大,有较大治理需求,潜在水治理市场空间巨大,将需要更为专业化、精细化、持久化的环境服务。
习大大提出:“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,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、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、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、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为突破口,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,尽快出台相关改革方案,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,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、制度化轨道。”